1.中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成因 影响

2.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3.海南岛1年四季的天气情况是怎么样的?

4.历史上海南下过冰雹吗

海南气象灾害成因_海南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1)全年高温,夏季降水丰富 (4分)

(2)建成我国热带作物基地,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反季节疏菜种植基地等(2分)

(2)台风;水热充足 (4分)

(4)市场(2分)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一中海南岛的气候资料可以判断:海南岛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夏季降水丰富。

(2)围绕气候优势,海南岛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建成我国热带作物基地,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反季节疏菜种植基地等。

(3)海南岛纬度低,靠近西北太平洋,对该地区农业威胁很大的气象灾害是夏秋季节的台风;海南岛冬季温度高,降水多,可以发展反季节瓜菜生产。

(4)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海南岛的气候、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等相关知识。

中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成因 影响

“海南岛上的海口春节期浓雾产生原因,主要由于前期下垫面受冷空气影响比较冷,后期冷空气减弱后转为偏南风回暖,暖湿气碰到冷的下垫面后凝结成雾。这种雾叫做平流雾,特别是在海上影响比较大。平流雾会对海上的影响比较大,一是因为海上平流雾比在陆地上持续时间要长些,范围也比较大。二是因为海上下垫面比较均匀,平流雾容易持续。“

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凝结现象。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低。

由于近地层弱冷空气扩散至琼州海峡及海南岛北部一带,而海南岛大部地区和周边大部海域处于回暖状态,在东到东南气流的作用下,容易在海峡和北部地区形成低层的逆温,从而出现平流雾。

由于是平流雾所以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这样的天气将会持续到明天早晨。气象专家提醒,大雾天气请减少户外活动,及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出行,注意交通安全,海上作业船只注意航行安全,雾天时不要外出进行锻炼,更不要在雾中作剧烈运动。

气象部门提醒,大雾属于灾害性天气,同时,雾和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结合在一起还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在大雾天气里,交通部门要加强管理;司机朋友注意谨慎驾驶;喜欢运动的朋友要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目前正值春节日返程高峰期,请交通部门和返程旅客关注最新天气预报,科学调度,合理安排行程。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主要有气象气候灾害(水灾、旱灾、台风、沙尘暴、寒潮)

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1、寒潮

形成时间:秋末、春初和冬季(尤以秋末和春初的寒潮危害最大)

危害:降温、大风、霜冻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以外的其它地区。

成因:强冷空气快速南下而形成(即冷锋天气)

2、台风

形成时间:夏秋季节

危害:狂风、暴雨及由此引发的风暴潮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以台湾、海南、广东、福建等省为重)

成因:形成于热带洋面(温度在26℃以上)的气旋(低压)

利:可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有重要作用。

3、旱涝灾害

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所引发的。

副高强——雨带推移速度快——南旱北涝

副高弱——雨带推移速度慢——南涝北旱

4、沙尘暴 形成时间:春季 成因:冷锋

海南岛1年四季的天气情况是怎么样的?

台风的成因,至今仍无法十分确定,但已知它是由热带大气内的扰动发展而来的。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不已,终必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之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低压」。然而空气之流动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好像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必向气压较低处流动,而形成「风」。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公尺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vod.ktps.tp.edu.tw/net/stu/509/stu50901//123.htm

台风

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大而深厚的热带气旋。台风分类 我国国家气象局规定从1989年元月起,使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国际标准规定,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小于8级称为热带低压,8~9级称为热带风暴,10~11级称为强热带风暴,12级或以上称为台风。为统一台风警报的发布,我国对出现在150°E以西,赤道以北洋面上的台风,按每年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9202号台风,表示这个台风是1992年出现在150°E以西的第二个台风。台风的活动有①①①①①①①①①季节性。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在5~10月,尤以7~9月为最多。台风的源地有②②②②②②②②②地域性。台风源地分布在南、北纬5°~20°左右的有岛屿分布的洋面上。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西太平洋菲律宾东侧的洋面、日本的关岛附近和我国南海中部等地。

台风结构和天气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按其结构和带来的天气,分为台风眼、涡旋风雨区、大风区三部分,从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排列。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直径约5~10公里。台风眼内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睛朗,风平浪静。台风眼外侧为涡旋风雨区,这里盛行强烈的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浓厚的云层,出现狂风暴雨,风力常常在12级以上,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区域。再向外为大风区,风速向外减小,风力通常在6级以上。台风过境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

台风的形成 台风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广阔的高温洋面。台风的形成与发展要有巨大的能量,其能量主要来源于大量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热带洋面上,海温高,蒸发强,通过湍流运动向大气输送大量热量和水汽,具有高温高湿不稳定条件,其大量内能是台风产生和发展的巨大能量来源。②合适的流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气流产生拢动后,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若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则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台风无法形成。所以台风大多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④风的垂直切变要小。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上升气流发展为气旋性涡旋。气流上升,绝热冷却产生凝结,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暖。风的垂直切变小,使潜热不向外扩散,保持台风的暖心结构。暖心的反馈作用,使台风中心气压继续降纸,空气涡旋愈旋转愈强,最后发展为台风。

台风的移动 台风形成后要发生移动。移动路径基本上沿副热带高压外缘,自东向西移动。但受众多因素影响,移动路径又很复杂。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路径分为三条:①西移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一带登陆。②西北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或浙闽一带登陆。③转向路径。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状。

://rcs.wuchang-edu/RESOURCE/CZ/CZDL/DLBL/DLTS0002/3748_SR.HTM

根据近几年来台风发生的有关资料表明,台风发生的规律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季节性。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最早发生在五月初,最迟发生在十一月。二是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准确预报。台风的风向时有变化,常出人预料,台风中心登陆地点往往与预报相左。三是台风具有旋转性。其登陆时的风向一般先北后南。四是损毁性严重。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海上船只,海上网箱养鱼、海边农作物等破坏性很大。五是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六是强台风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

://.zjfile/index4.files/lw6.htm

历史上海南下过冰雹吗

海南天气相关介绍海南天气: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基本特征为: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高;干季、雨季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多热带气旋;光、热、水丰富,风、旱、寒等气候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22.5-25.60C,年日照时数1780-26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45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降水量1500-2500毫米(西部沿海约1000毫米)。

海南日照:

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各地太阳可照时间长。海南各地的年日照时数,除中部山区因云雾较多,只有1750小时左右,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在2000小时以上,西、南部地区达2400-2600小时。各地日照时数一般以7月最多,2月最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海南气温:

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2.50C-25.60C之间,中部山区略低于230C,南部、西部略高于250C,等温线向南弯曲呈弧线,由中部山区向沿海递增,沿海高于内陆,南部高于北部。最冷月在1月份,中部山区月平均气温16.50C左右,全岛最低,最热月大部分地区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西部的东方为29.20C,为全岛最高。

极端气温:

海南岛年极端最高气温,北部约39.00C,中部约37-390C,西部与西南部沿海低于360C。一般出现在4、5月或6、7月。

年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1月份,也有在2月或12月。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中部山区低于50C(白沙最低3.60C),大部分地区为6-80C,南部沿海稍高于100C。降水:

海南岛是同纬度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水汽来源充足,降水总量多,时空分布不均。  平均年雨量约为164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呈环状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平原,山区又以东南坡最多。东部多雨区约2000-2400毫米,多雨中心琼中年平均达2440毫米;西部少雨区仅1000毫米左右(东方为922毫米)。  海南岛干湿季分明。雨季一般出现在5-10月,干季为11月-翌年4月。雨季降水约占年雨量的80%。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超过100天,最少的东方为87天,琼中194天为最多,在雨季各月雨日约12-22天,旱季则不到10天。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海南岛的主要自然灾害。据统计,平均每年有7-8个热带气旋影响海南岛(包括近海),有2-3个登陆海南岛。影响季节一般在6-10月,平均初、终台为6月18日、10月19日,平均每年活期124天。影响集中期为7-10月,占全年总数的78%,登陆海南岛的热带气旋最盛期7-10月,占全年总数的70%。紫外线:

紫外线指数是指在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时(一般是在中午前后),到达地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气象部门通过分析气象条件对紫外线辐射的影响程度,研究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下紫外线辐射比较强、什么样的气象条件使紫外线辐射减弱,据此发布紫外线指数预报,以指导公众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紫外线指数用0-15的数字来表示。通常规定,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0,在热带、高原地区,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15,紫外线指数越大,也表示在愈短的时间里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愈强。紫外线指数为0、1、2时,表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量最小,这个量对人体基本上没有影响;紫外线指数为3或4时,表示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量是比较低的,对人体的可能影响也是比较小的;紫外线指数为5和6时,表示紫外线的量为中等强度,对人体皮肤也有中等强度的伤害影响;紫外线指数为7、8、9时,表示有较强的紫外线照射强度,这时,对人体的可能影响就比较大,需要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而当紫外线指数大于10时,表示紫外线照射量非常强,对人体有最大的影响,必须取防护措施。

海南儋州突降冰雹 下了约10分钟市民惊呼“奇闻”

来源: 南海网 作者:杨曦 时间:2015-03-30 19:45:56

海南历史上有过很多次极端天气的记载,比如降雪、冰雹、飓风、暴雨、大旱等等,都给当地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2011年儋州境内也下过冰雹

海南降冰雹的现象主要出现在3-5月份,其中,3月占记录的48%,4月占29%,其余月份基本没有冰雹。降冰雹的区域主要在海南北半部内陆地区。

海南省气候中心气象专家吴慧介绍,近几十年海南观测到冰雹的情况不多,较近一次在海南有气象观测记录的冰雹,发生于2011年5月的儋州境内。

冰雹出现的机会虽然不多,但可击毁农作物、房屋和击伤人畜。历史上,冰雹也曾多次给海南带来自然灾害。早期的史料记载,明朝天顺五年(1461)二月,琼山地区天降冰雹,“大的如斗,小的如鹅卵”。从民国时期开始,史料对冰雹灾害的记载逐渐详细,民国九年(1920)二月十八日的一个夜晚,文昌突降冰雹,“小者二三方寸,大者可满方尺”,北部一带的房屋砖瓦大多被击坏,椽梁都露了出来,庭院里堆满了冰雹,堵塞了水沟,墙壁被冰雹砸出各种花痕,就好像用斧头凿过一样。各种草木植物“近无完叶”,鸟蛇等动物也有不少被击毙的。

明代,万宁下过雪

正德元年(1506),中国南方曾出现过一次大寒潮,海南万宁甚至还出现了降雪天气。

正德《琼台志》有载:“正德丙寅冬,万州雨雪”,条下记有一首长篇歌,为明朝万州(今万宁市)人王世亨所作。王世亨是弘治五年举人,曾任宣化(今广西邕宁县)知县。

这首诗歌真实地记述了当时下雪的情景,为历史留下珍贵的资料。“撒盐飞絮随风度,纷纷着树应无数。严威寒透黑貂裘,霎时白遍东山路”,诗歌开篇,一派北国冬天的雪景,可这竟然是在琼州大地上真实的一幕。

这场奇异的大雪,引起当地百姓纷纷惊叹,“老人终日看不足,尽道天家雨珠玉。世间忽见为祥瑞,斯言非诞还非俗”。

由于这场雪下得突然,冻得槟榔都纷纷从树上掉落。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只见下雪当夜,家家户户的人们翻箱倒柜,找出厚衣服来御寒,小孩子们还围着火炉取暖。王世亨不禁感叹:“百年此事真稀奇。”

“优渥战足闻之经,遗蝗入地麦苗生。疾厉不降无夭扎,来朝犹得藏春冰”,我国民间自古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万州下的这场雪,也被当地百姓看作来年丰收的好兆头。

不仅万宁下过雪,临高、琼山、澄迈三地也曾出现过雨雪天气。明崇祯九年(1637)十二月十五日,临高县“雨雪三日夜,树木尽枯”(光绪《临高县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一月,琼山“雨雪,卉木陨落,椰、榔枯死过半”(宣统《琼山县志》);清嘉庆二十年(1815)十一月,澄迈县“天降大雪,榔、椰,树木多伤”(光绪《澄迈县志》)。

东方临高曾下“雨血”

记者翻阅各地县志史料发现,记载最多的异常天象是彗星的出现。明、清、民国时期,在海南各地均有彗星的记载。

古时科技水平不高,人们对于各种自然现象缺乏了解,对于彗星的出现,民间常把它当成战乱、伤亡等不祥预兆。因此在各地县志中,凡有彗星记载,时常伴随灾祸出现。比如光绪《崖州志》中记载,“万历三十九年(1611),彗星见南方。次年,罗活、官坊等峒黎作乱。大兵征剿。”“康熙四十一年(1702),彗星复见。三月,火烧东门街,伤四人。”民国《儋县志》记载,”民国二年(1913)八月初二夜,彗星出现。二十六日辰时,地震。”

清朝时期,在临高、感恩(今东方市)两地,还曾出现过“雨血”这种罕见的自然现象。“顺治四年(1647)夏五月二十二日雨血,土人被雨者,其衣尽赤”(光绪《临高县志》);

“(光绪)廿九年闰五月,宝上村见团火如斗大,色绿阴。自岭起,凌空疾射,至村西落。次早访之,见一塘水尽变浊,鱼虾死浮水面,臭不可闻,疑即夜见之火落此所致。旋又雨血。”(民国《感恩县志》)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类似“雨血”现象,在国外也曾发生。2001年7月25日,印度西部喀拉拉邦突降“红雨”,血红色的液体断断续续地下了两个月。在部分地区,红雨如注,海岸、河水都被染成一片鲜红。科学家们调查后,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降雨发生前,强风带来了阿拉伯地区的红土,随着降雨发生,红土夹杂在雨水中降落,使雨变成了红色。但是,这种说法遭到许多人的反对,理由是雨下的时间太长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经过研究,红色沉淀物根本不是泥土、灰尘,而是外星细菌。有科学家大胆地提出:那是来自彗星的外星生物,那场红雨可能就是“外星生物登陆地球”。

除了彗星和雨血,五色云彩,两日并出等异象,也被史家们记录下来。

未来海南仍可能降雪

海南历史上为什么会下雪?今后这样的奇事是否还会重演?吴慧从科学的角度,来解析这一自然现象。她介绍,地球大约于46亿年前形成起,地球上的气候经历了长期的激烈变化,大约出现过6-7次的大冰期。大冰期中又可划分为冰期和间冰期,冰期是其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间冰期是其中较温暖的时期。

吴慧表示,海南岛全新世大暖期(间冰期中最暖阶段)约始于迄今7400年前,结束于2700年前,之后气温开始下降。明朝就处于这段冷周期,因此出现降雪现象并不奇怪。

海南岛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冷暖交替特点,这种交替除了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演变外,还具有不稳定性。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仅从气候自然波动的角度来看,未来海南岛仍可能会出现降雪,但具体时间难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