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带来了哪些灾害科普新闻_气候变暖带来了哪些灾害科普新闻报道
1.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回放观后感(通用7篇)
2.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有多大?
3.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4.科普知识手抄报资料
5.写一篇观测天气的周记四百五十字左右
6.如果冰川全部融化,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可以和大家科普一下吗?
天气这种东西,只有当你不介意它时,才算是好天气。一旦构成话题,多半是和灾难联系在一起的。
全球变暖“人为”之争
今年1月出版的国际著名科普杂志《发现》(Discover)把“卡特里娜”飓风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论列为2005年头号科技新闻。大部分气象学家和环保组织都认为,全球变暖是人为造成的,人类过度使用石化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尽管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2005年这场飓风和两张与雪有关的照片却让老百姓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两张照片一张是飞机航拍的乞力马扎罗雪山的峰顶,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山顶积雪已经开始融化,露出了黑褐色的岩石和土层。《今日美国报》更是把乞力马扎罗雪山列为人们最应该立刻去看的景点,因为该报预测这座非洲最高的山峰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永远变成黑色。另一张关于雪的照片是卫星拍摄的北极圈冰盖照片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到,2005年北极的白色冰盖面积比19年有了显著的减少。那些生活在沿海的人,尤其是一些小岛国家的人,可能会因为北极冰融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永远失去家园。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日前发布的年度报告中说,2005年的世界地表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这30年的平均值升高了0.48摄氏度,是自1861年有记录以来仅次于1998年的世界最热年份。
但气象学界争论的早已不是气候是否变暖,而是这种变化是不是人为造成的。因为和许多自然现象一样,地球的气温本身会发生周期性变化。要想知道近年持续高温的真正原因,必须仔细研究地球的过去。
好在地球上发生过的事情都会留下某种痕迹。树木的年轮、极地的冰芯和珊瑚虫的数据,都能为气候的变化提供间接的历史资料。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气象学家麦克尔?曼恩(Michael Mann)是这方面的专家。1998年他和另两位气象学家联合发表了研究报告,重构了一张600年以来地球气候变化图。1999年他们又把这一分析提前到1000年前。最后,3人将分析结果画成了一张气温变化历史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地球平均气温曲线在公元1000~1900年间几乎是平的,从1900年即工业化时代到来以后,开始急速向上弯曲,国际气象学界把这张著名的气温图叫做“曲棍球杆”图。
2004年年底,曼恩建立了自己的网站.realclimate.org,这个网站现已成为国际气象学爱好者们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2005年,曼恩招来了9位合作者一起建设这个网站,这些人都是气象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撰写了超过100篇气象学研究报告,内容几乎涵盖了气象学的所有领域和热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篇批判家迈克尔?克莱切顿(Michael Crichton)的新书《恐惧之国》的文章。
克莱切顿是《侏罗纪公园》的作者,他的《恐惧之国》将支持全球变暖“人为”说的环保人士描绘成一群环保恐怖主义者,并暗示全球变暖是环保组织制造出来的大阴谋,目的是为环保工程公司牟取暴利。有意思的是,这一指控原本是环保组织批评对手的要害所在,只不过针对的幕后者是石油公司罢了。
这场原本纯粹的科学争论,由于政治和文学的介入,正在变得面目全非。无论曼恩等人的科学分析如何有理有据,他们的读者注定不会比克莱切顿的拥趸来得多。《恐惧之国》这本首印即达170万册,在全球培养了几百万个“气象学家”。在网上书店亚马逊的网站上可以看到800多个读者留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支持克莱切顿的观点,他们是布什环保政策的坚定支持者。正是因为布什的变脸,美国退出了联合国制定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协议《京都议定书》。虽然这项议定书历经磨难,终于在2005年初正式生效,但由于占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1/4以上的美国没有参加,致使《京都议定书》的实际效果打了折扣。
2005年8月29日的“卡特里娜”飓风,几乎将新奥尔良夷为平地,这让环保组织看到了说服美国的希望。在“卡特里娜”刚刚过去的第二天就有记者和官员发表看法,将飓风和全球变暖联系在了一起。资深记者罗斯?格博斯潘在8月30日的《波士顿环球报》撰文称:“国家气象局把这场飓风叫做‘卡特里娜’,但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全球变暖。”
很多人都怀疑近年来北美飓风频度的增加和全球变暖有关,但气象学界普遍认为,飓风频度本身有一个自然周期,目前北半球正好处于上升期,这一变化与全球变暖无关。不过,以MIT气象学教授凯利?伊曼纽为代表的一批气象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导致了飓风强度的增加。凯利于去年8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声称北美飓风强度比上个世纪70年代增加了一倍以上,这种变化与海平面温度上升有直接的联系。根据伊曼纽早年的计算,海平面温度每上升1摄氏度,飓风风速就会增加7%。2005年北美的几次飓风的强度不但证明了他的观点,而且比他预期的还要强出许多。
可是,这篇研究报告同样引来了反对意见。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气象学家威廉?格雷公开表示:“伊曼纽的文章很差劲,是我读过的最差的文章!”另一位资深飓风专家克里斯托弗?兰西指出,伊曼纽的研究充满了漏洞,主要原因在于测量飓风风速的方法一直在改进,以前的测量方法误差太大,得出的数据不可信,因此无法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对比。
科学的争论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但基于道德的指控就不那么简单了。现就职于美国“国立飓风研究中心”的兰西公开宣布退出“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他觉得IPCC干涉了严肃的科学研究。美国独立智囊机构“凯托研究所”甚至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IPCC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机关,而是被政治家左右的一个宣传部门。“凯托”预计美国下一个财政年度将会为气候研究拨款40亿美元,为了保证拨款强度,必须保证“全球变暖”这杆红旗不倒。
到底谁对谁错呢?目前还未见分晓。但是气象学界存在的这种争论却让布什找到了一个听上去非常充分的借口,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两项最新发现支持“人为”之说
让我们暂时抛开政治,关注一下气象学研究在2005年的两项最有趣的发现。一项是来自“欧洲南极冰核”(EPICA)的最新报告,科学家们在南极洲钻取到了65万年前的冰芯,比以前得到的数据又提前了21万年。这项研究可以追溯到1990年,那一年科学家开始从格陵兰岛的大冰原上开冰芯,这些巨大的冰柱有的长达3000米,其中的气泡完整地保留了过去11万年的气候数据,比任何间接的分析都更加精确可信。“欧洲南极冰核”把目光转向更加古老的南极,使得人类对远古时期地球状况的了解又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分析显示,在过去的65万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未超过300PPM(百万分之三百),而目前的二氧化碳含量则达到了380PPM,比工业化前的最高值还要高27%。这项新发现清楚地表明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到温室气体的含量的。
另一项新发现其实并不新,却终于在去年引起了大众的注意。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有科学家提出,燃烧矿石燃料(尤其是煤炭)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会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强度下降。飞机尾气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9?11”给了气象学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整个美国的民用飞机全部被停飞了3天。测量表明,在这3天时间里,美国的气温上升了大约1摄氏度。这种被称为“全球变暗”(Global Dimming)的现象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2005年1月英国BBC电视台探索频道播出了一个特别节目,普通百姓才第一次知道有这回事。
这两条有趣的科学新发现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前者指出,人类对矿石燃料的过度开发在短时间里极大地改变了地表温度。后者则暗示,这种改变还会引发全球变暗,从而导致全球变冷。初看之下,人们也许会认为两者相互抵消,没什么好担忧的。其实不然,造成全球变暗的大气污染会给人带来各种疾病,无论如何必须治理。而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看不见摸不着,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空气污染,因此老百姓才会忽略它们的影响。许多气象学家都认为,2003年欧洲创纪录的酷暑就是因为欧洲近年来致力于减少空气污染,降低了“全球变暗”的程度,却没有相应降低二氧化碳含量所致。换句话说,因为空气污染造成的“全球变暗”很可能暂时掩盖了全球变暖的真相,全球变暖的程度比目前观测到的更加严重。
这两个新发现告诉我们,气象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涉及的因素太多,很难准确预测。比如从去年年底开始的欧洲严寒,就让很多人惊呼:不是说全球变暖吗?怎么今年的冬天这么冷!其实,这次严寒归根结底也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因为气温上升导致北极冰雪融化,降低了北大西洋海水的盐度,从而减缓了赤道附近的温暖海水向北方的流动速度,而这股暖流是欧洲的冬天之所以不至于像西伯利亚那么冷的主要原因。
因为温室气体能够带来许多预料不到的结果,国际气象学界流行用“气候变化”这个词来代替“全球变暖”。正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理查德?艾利曾经说过的那样,气候的平衡是有临界点的,当气候变化超越某个临界点时,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也许全球变暖本身不足以造成2005年北美夏天的飓风和欧洲的严冬,但是全球变暖正在让地球气候加速向临界点逼近。一旦超越了临界点,人类面临的就不仅仅是几场飓风,而是一场真正的大灾难。
要想减缓甚至避免大灾难的来临,人类必须立即动手。2005年11月底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年度联合国气候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次会议讨论了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新的减排。虽然没有(也不可能)签署任何实质性的协议,但起码这次会议让各国***重新回到了谈判桌上,并为今后的谈判制定了一个框架,这就是最大的胜利。中国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去的人很少。这次大会和中国的关系很大,2012年后中国的企业能否吸纳到上亿美元环保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次会上的谈判结果。
中国因CDM机制将成为《京都议定书》最大受益国
《京都议定书》从本质上讲是一个专门针对发达国家的环保法律,并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设定排放限额,甚至2012年之后的新版《××议定书》也不大可能这样做。但是中国还是因为一个叫做CDM的灵活机制和《京都议定书》发生了密切关系。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全称是“清洁发展机制”,就是发达国家出钱在发展中国家做减排项目。当然,发达国家这样做是因为CDM机制允许他们把在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减排数量用于抵消本国的减排指标,因为发达国家减排的成本一般要高于发展中国家。
这个CDM是多年艰苦谈判换来的成果。按照中国代表团的谈判代表之一、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教授的话说,《京都议定书》以及CDM都是中国老一辈谈判专家留给我们的财富。尤其是中国代表团第一任首席谈判代表钟述孔老先生,他曾给总理当过翻译,是一名外交高手,他曾经说过,全球变暖问题的国际谈判不是气候谈判,而是政治谈判。今天看来此话非常深刻。因为与世界各国能源战略关系密切,这场谈判已经变成了各国政治家角力的舞台。
有人说《京都议定书》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较量,邹骥教授不同意这个说法。他认为这场谈判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之间在较劲,尤其是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较量。欧盟确实在环保领域比美国做得好,他们想利用这一优势,在经济上与美国较量一番。美国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态度强硬,绝不是因为美国科学家不相信全球变暖的危害,而是不愿在经济上输给欧盟。
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使中国在CDM项目上损失很大,因为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了全世界的1/4,如果美国加入,CDM项目的总资金将比现在多出好几倍。为了争夺有限的资金,发展中国家之间暗中较劲,互相竞争得很厉害。一些国家为了不让中国获益太多,在规则上设绊,阻挠中国的CDM项目。由于中国谈判专家和科学家的努力,联合国最近通过了煤层气项目的“减排核查基准线方法学”,从此,合理利用煤层气的减排机制能够被划入CDM项目了。众所周知,中国是产煤大国,如果煤层气项目被纳入其中,中国在CDM项目上将成为国际环保资金的最大受益国。因此有人将CDM称作“中国发展机制”(Chinese Development Mechanism)。
不过,邹骥教授认为,气候变化毕竟是整个地球的问题,它超越了国家的概念。中国代表团在国际谈判中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没有错,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就等于是捍卫了整个世界的利益。
50年来中国阳光减弱10%
位于华盛顿的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最近发表研究成果称,通过近500台遍布中国的地面阳光接收记录仪器,他们发现自1954年以来,每过10年地面的阳光辐射便下降约2%。比起50年前,中国大地的光照平均减弱了10%。
与此同时,整个中国地区的水分蒸发率也在下降,大约每10年减少1.5英寸。与蒸发率下降相对应的是,过去50年来中国天空中的云量在减少,大约每10年减少0.78%。
因为云量也在减少,因此可以排除是云的阻挡导致光照变弱。研究者称,是煤与石油燃料燃烧带来的大量排放物,形成笼罩中国大地的雾霭,这层雾霭吸收和反射阳光,导致中国变得更加“阴暗”。这种污染物形成的雾霭不仅会阻挡阳光,还会带来酸雨和呼吸道疾病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回放观后感(通用7篇)
最近最强沙尘的消息刷遍各大媒体,其是:
蒙古国的沙尘进入我国,严重影响我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进入三月,大地回暖,植被还没长起来,冰雪融化,地表裸露。前期蒙古国以及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偏高明显,普遍偏高5-8℃,这为沙源地冰雪融化,沙子?活跃?提供了比较好的条件。另外,蒙古国大部分地区近期的降水比较稀少,地表条件非常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发生。
此次传输动力蒙古气旋较强,在东移过程中,气压梯度极大,形成大风。地面丰富的沙源上升运动吹到高空,在高空大风的吹袭之下,源源不断往南输送。
数据统计,每年进入3月以后,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进入高发期。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北方沙源地开始解冻,加之降水较少,难以抑制沙尘,便为沙尘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个时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然频繁,大风天气多发,就容易把地表的土或沙吹起来,从而形成沙尘天气。
其影响因素有哪些了?
1.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
2.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沙尘暴形成的物理机制
3.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主要危害
⑴ 强风:携带细沙粉尘的强风摧毁建筑物及公用设施,造成人蓄亡。
⑵ 沙埋:以风沙流的方式造成农田、渠道、村舍、铁路、草场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威胁。
⑶ 土壤风蚀:每次沙尘暴的沙尘源和影响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风蚀危害,风蚀深度可达1~10厘米。据估计,我国每年由沙尘暴产生的土壤细粒物质流失高达106~107 吨,其中绝大部分粒径在10微米以下,对源区农田和草场的土地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⑷ 大气污染:在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区,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TSP)增加,大气污染加剧。?
沙尘暴预防措施
1.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2.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3.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人们对自然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5.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6.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全球气候变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有多大?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回放 观后感 (通用7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 收藏 分享一下哟!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回放观后感1
地震灾害是全世界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预报不能解决人员伤亡问题下,我们要加强对地震预防知识的学习,以利于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 方法 。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停的运动,会产生一股作用于岩层巨大的力,当这股力累积倒一定程度时,岩层会变形、弯曲。一旦承受不了这种变化时,岩层会发生急剧的破裂、错动,释放出巨大能量,缠身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地震,另一类是人工地震。其中天然地震包括:火山地震、陷涡地震等。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幸存的安全地点。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空间矮小的房间、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使用电梯。
户外的场合遭遇地震时,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险之处,护住头,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当大地剧烈摇晃,使人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身边的建筑物。但是你完全想错了,这些看上去结结实实、安安全全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很危险的。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 广告 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厚毛巾等物保护好头部。
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面对各种困难。但是,要逃生,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求生。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不该有的损失。如果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无法脱险,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保存体力,耐心等待,并设法与外界联系,不能可大声哭喊,勉强行动。这样反而伤害自己。应该尽量闭目养神,时间就是生命。被救后要积极参与震后救人工作,迅速壮大救援队伍,让更多的人获救。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容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取行动,极为重要。
同学们,地震发生时,只要能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就不会有危险的。有时,地震并不像你所想象得那么可怕,真正房倒屋塌的灾难性地震还是少数。只要沉着、冷静地静观灾变,就有可能躲避这次地震。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回放观后感2
一、地震的危害
地震球上所有自然灾害中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地质灾害。破坏性地震,往往在没有什么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来临,大地震撼、地裂房塌,甚至摧毁整座城市,并且在地震之后,火灾、水灾、瘟疫等严重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据统计,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左右地震,虽然大部分地震因为发生在海洋或地壳深处或是由于震级太小而不被人感觉到,但每年仍有不少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仅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就有120多万人死于地震,几乎每个地方都受到过地震的侵扰。
二、地震基础知识
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三、地震前兆现象
地震前兆异常是地震预报的基础,根据震例 经验 总结 ,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大小动物,惊恐不安。
较强的地震发生之前,在震区的一定的`范围内的各种动物都会发生反常的行为叫做动物异常。这是由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些对地震非常敏感的器官,如蛇对外界红外线非常灵敏,能够分辨0.1℃变化,狗和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等。震前在震中区会溢出热量、红外线和各种气体,因此有很多动物对地震有反应。
2、井水升降、翻花打旋。
因为井水与地下构造相连,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翻花冒泡打旋等异常现象;此外在断裂面的磨擦下,使岩石中一部分元素溶解于水,因而使水变色为味,如Fe2O3离子能使水变
红(铁锈),Fe2O3的离子使水变黑,Cu离子使水变绿等。
3、地裂崩塌、地气地雾。
地裂缝、地气、地雾也是地震宏观前兆之一。由于地岩石断裂应力的作用影响到地表,会在地面上形成较大较多的裂缝,地下岩层中赋存的气体上溢至地表所致。
4、地声隆隆、地光闪闪。
在较大地震发生时,在震源附近的断裂由于磨擦和压电效应而产生声音和火光叫作地声地光。地声较普遍,而地光一般发生在≥5.0级地震的情况下,如唐山地震时,人们看到3—4米高火状地光,持续约10分钟之久。
5、八月飞霜、严冬花艳。
在地震之前,植物也会出现异常,如唐山地震前,犁树开了两次花,海城地震前冬天杏树也有开花的现象,说明植物对地震也有很强烈的反应。形成原因主要有:(1)在断裂附近的树木,由于构造的应力和热量,温度升高使树开花,一般呈带状片状;(2)电磁效应与生物机理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电磁效应能够促使植物生长;(3)由于暖冬现象,气候变暖,使树木二次开花,植物异常对应地震,一般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属中长异常期。
四、防震减灾常识
实际上,地震本身所造成的震动、地裂缝等对人类的威胁并不大,灾害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倒塌造成有。根据科学家对世界上130次破坏性地震的调查表明,95%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由各类建筑物倒塌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和地震引发的各种次生灾害造成的,但由于我们现在科学技术水平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各类建筑无限度地加固,并且由于现阶段地震预报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人们希望的准确程度,因此灾害地震往往在人们没有准备的时候,令我们猝不及防,惊慌失措而错失躲避地震的良机,甚至可能会因取了错误的行动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因此,因此,掌握科学的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等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根据对以往地震的研究,人们发现在大震发生前的瞬间会出现轻微振动、地声、地光等异常现象,我们称这些现象为“自然预警现象”。从开始出现自然预警现象到建筑物倒埸有个短暂过程,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自然预警时间”。经验表明,自然预警时间往往只有短短的几秒至十几秒,最多也只有二十几秒时间,如何正确利用这短暂的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后的生存机会,甚至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幸存下来。那么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该怎么去做呢?一旦感觉到发生了地震,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切忌不能盲目跑向阳台准备跳楼,因为阳台是悬空建筑,最不稳定,极有可能最先坍塌;而跳楼也是极不明智的,容易摔成骨折甚至死亡,可能是楼并没有塌,人却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另外也不要盲目通过门窗外逃,因为在地震的作用下,楼层晃动,往往造成门框、窗框严重变形而很难打开,在试图打开门窗时反而会失去了
宝贵的逃生机会,甚至可能被埋在这些承压能力小的建筑部位下。这时更不能去乘电梯,因为楼内的电力系统很可能会被破坏,而使人困在电梯内。正确的避震方法是迅速躲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的地方,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相对比较安全。如果情况太紧急,也可就近躲在没开门、窗的墙解下、结实的家俱旁,用柔软物体保护要害部位。在躲避时最好抱住管道之类的固定物,这样一是可以抵御抗震时不断的振动,二是多层砖混房屋塌落时,楼板或屋盖有时会呈倾斜状态,抱住固定物可以防止顺着楼板滑下而被埋压。
总之,不管在何时何地,遇到地震时都不要惊慌失措,一定要保持镇静,根据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取相应的 措施 ,利用震前极为短暂的“自然预警时间”进行最有效的防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回放观后感3
20__年5月12日,是四川大地震__周年的纪念日。学校为了增强我们的防范意识,特地在下午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避震演练。
下午第二节课刚上课,徐老师就来到教室里给我们讲在避震演练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然后演练就正式开始了。广播里传来了孙校长的紧急通告:"余姚现在发生4.5级地震,请同学们做好避震工作!"随后便是一阵紧急的铃声,同学们像一窝蜂似的涌向墙角:有的大喊大叫着,还不时地发出"咯咯"的笑声;有的则像发生了真地震一样,一脸的紧张。
教室里一下子乱成一团!一班人都蹲在墙角处,有的双手抱头,有的躺在地上,有的坐在同学的身上当马骑。我呢!个子最小,就按老师的要求躲在桌子下,由于是演练,我也一点儿不紧张,反倒觉得很好玩。过了几分钟后,铃声戛然而止。广播里又传来了校长的命令:"请各班排好队在操场集中!"铃声再次响起。同学们迅速站起来,跑出教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列成两队,然后火速奔向操场。
到达操场后,我们发现已有好多同学站在那儿了。他们有的讲空话,有的玩游戏,有的你推我搡的,队伍三三两两,很不整齐,没有一点逃生的紧张气氛。后来,陈校长严肃地对我们说:"这次避震演练非常失败,原因在于同学们没有认真对待。在地震时,为了提高我们的自救能力,希望同学们严肃认真地对待这次演练,下面再来一次!"于是,我们回到了教室,徐老师对刚才的演练进行了总结批评。随后,第二次避震演练又开始了。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同学们也基本掌握了避震要领,态度也严肃多了。我们只用了四分钟的时间,便转到了安全地带。这一回可得到了校长和老师们的肯定。
这次避震演练,既是对四川大地震中的遇难者的怀念,又增强了我们的防范意识,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面临危险时有了一定的逃生经验。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回放观后感4
今天是我人生中永远难忘的日子,因为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地震。
下午,上课铃声一响,我们班同学都来到操场上,准备上体育课。我和好朋友李艳在一块站着。突然,我感到大地在猛烈的晃动,身子有些站不稳,起先我还以为是幻觉,没太在意,没想到李艳也有同感,前面的几名同学也突然停止了交谈,这时,有人喊到:“地震了!”只见老师,学生都蜂拥似的从教学楼冲出来跑到操场上,全校上下都人心惶惶,我赶紧拉着好友跑到操场中间。这时候全校师生基本上都聚集到操场上,这期间,大地还在强烈的晃动。
听有的同学说,刚才他们在教室,电灯,电扇,电视还有桌子椅子都在晃动。连他们的身子都在摇动。我的心里有一种不安的感觉,总以为这种情况离我们很遥远,以前听别人说过,也在电视上看过,没想到今天就发生在我身上,心里有一种很害怕,很恐惧的感觉,我害怕我眼前的教学楼忽然倒塌;害怕大地裂出一条缝隙,把我们全部吞末;害怕周围的环境会像唐山大地震一样被夷为一片平地;我害怕以后再也见不到我的爸爸妈妈还有哥哥;我更害怕他们会有事。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好害怕,有的同学哭了,有的同学在叫爸爸妈妈,有的父母到学校来接自己孩子……同学们,老师们个个都提心吊胆,因为谁也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下一秒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大约过了几分钟,震感慢慢消失,人们都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这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排队放学。真想不到,有些学生竟然为不用上学而拍手叫好!
后来我看新闻了解到,这次是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7.8级大地震,其中许多房屋和几所学校倒塌,还有4名学生死亡,100多名学生受伤,40多人被埋,由于通讯不通,仍无法了解灾情,营救工作正在紧急进行中。看着这些让人惨不忍睹的报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那些灾民能尽快安全脱离险境。
我真的不敢想,我们这如果真的地震了,场面会是什么样的……
5月12日,这将是个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回放观后感5
一位年轻的母亲跪在地上,用身体在8级的大地震中给以几个月大小孩撑起了一个没有危险的天空,不幸的是这位母亲却去世了,人们发现这个小孩被子里塞了一个手机,手机上面是一篇写好了的手机短信,上面写着:“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一点让我深受感动。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下来了,我希望这个小宝宝能有一双父母,一个疼爱她的家人。我多么幸福啊!有喜爱我的哥哥、姐姐、父母、和疼爱我的爷爷、奶奶、而我有时候还不听话,还热他们生气!
我的妈妈也特别爱我,在我哭的时候她就会用轻声安慰我。但那个小女孩才几个月就失去了父母。可是我呢,不论我多惹妈妈生气,妈妈都会很有耐心的.安慰我,因为我是妈妈身上掉下的一快肉呀!这真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我真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珍惜自己父母的爱,也祝福汶川灾区的小朋友们都能过得开心、幸福!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回放观后感6
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会直接造成建筑物与构筑物、地面、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还会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有可能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候,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要大。
“5.12”大地震,使四川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质伤害;前一段时间,海地7级大地震使首都太子港等地化为一片废墟。地震再次显示了它巨大的杀伤力。为了防止遭受类似灾害,我校于本学期搬离了抗震能力较差的房屋。为了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救能力,针对突发情况下,如何让师生熟悉逃生路线,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我校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地震逃生演习。
一个星期五的上午8:35分,演习正式开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嘈杂声过后,学生们分楼层、分教室迅速有序地撤离教室。所有人员按照预先制定的路线从教学楼逃离,短短的2分钟以后,所有人撤离到大操场上。整个过程指挥到位,秩序井然。
这次地震逃生演练、紧急疏散演习活动开展得非常有意义,不但增强了同学们应付突发事情的意识,而且还让学生懂得了很多自救知识。他们知道了在操场或室外遭遇地震时,应该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在室内遭遇地震时,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在楼上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跳-楼,不能站在窗外和阳台上。另外,学生们还亲身体会到了在逃生过程中,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要服从老师的指挥,镇定、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的重要性。
这次地震逃生演习,还让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在学校里对小学生进行类似逃生演习的重要性。有些灾难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离我们很远,相反,有些灾难就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必要的知识宣传和实地演习,能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能在灾难来临之际,减少伤亡。地震逃生演习、火灾逃生演习……我们要多开展类似的工作。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更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师生突发公共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我还想到了,学校发生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沉着冷静的指挥和合理得力的措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回放观后感7
迎着淅沥沥的春雨,我来到了科技馆的地震模拟室,亲身体验一下地震的感觉。
模拟室中央安置着一块平台,一次只能站十多个人,前方还有一个屏幕。我按着顺序走上平台,所有人似乎都担心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各自寻找位置,抓住栏杆。突然,灯光全熄灭了,一片漆黑。一阵寂静后,“嘎嘎”作响的声音,由小变大,脚下开始上下抖动起来,越抖越厉害,已由“嘎嘎”声变成“轰隆隆”!大地好像在咆哮,又开始了左右摇晃,上下起伏。伴随着屏幕上震耳欲聋的倒塌声和断裂声,城市在摇晃,楼房在倒塌,桥梁在断裂,马路上浓烟滚滚,石块、杂物从空中砸向地面,汽车翻滚,就像一个个小火柴盒,乱作一团。人们慌慌张张,在绝望中逃生……此时,我真得觉得自己置身其中,两脚不听使唤,无法站立,感觉房子开始旋转起来,只能紧紧抱住栏杆,如同波涛里的一叶小舟,随着波浪翻滚……有人开始惊叫,还有人被震得瘫坐在地上,我也害怕地闭上眼睛,像是自己也被埋在了砖瓦下。但意识提醒我,我只是在模拟的地震区呢!
“地震”结束了,灯也打开了,看着大家还没回过神,一脸惊恐的表情,我不由想到日本311大地震,深切的感受到地震的可怕和人们的无助。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回放观后感(通用7篇)相关 文章 :
★ “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观后感7篇
★ 地震科普携手同行活动直播活动观后感2022(7篇)
★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活动观后感(精选七篇)
★ 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观后感(10篇)
★ “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直播观后感5篇
★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活动仪式观后感心得十篇
★ 央视2022年地震科普携手同行观后感5篇
★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活动仪式观后感10篇
★ 2022地震科普携手同行观后感悟5篇
★ 地震科普携手同行直播观后感5篇
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作为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霍金在黑洞研究和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融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一个人可以扮演很多角色,霍金就是这样。霍金除了是著名的科学家外,还是一位杰出的科普作家。《时间简史》并没有成为很多人的物理启蒙书。当然,霍金的身体残疾和毅力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地球的平均温度比19世纪末高1.2摄氏度。论文提到,如果全球气温在工业时代之前上升1.5摄氏度,部分地区的极端高温可能影响5亿人;如果气温上升2摄氏度,8亿人将受到威胁;科学家推测,按照目前温室气体排放到2100年(22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3摄氏度,届时全球12亿人将面临过热问题,出现热应力反应。人类是温血动物。如果环境温度处于热区,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系统来控制温度,但是当环境温度长期处于身体的热区时,人体就会遭受热应激。
总的来说,中国是全球变暖的受益者,这主要体现在干旱地区降水量的增加。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即降水量的增加。
不利影响,极端天气增多,水旱灾害频发,病虫害增多。国际上两极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海平面上升,一些较低的国家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我们如此关注全球变暖的原因是我们的适应性降低了。在历史上,有过比现在更严重的全球变暖,当然,也有过严重的全球变冷,我们都延续了下来。比如唐朝时期是暖期,明朝末年是小冰期。所以,不用太担心。根据历史经验,全球变暖有可能继续加强。我们关心的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因素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地球会变得多暖?全球变暖会变得无法控制吗?
气候变暖将导致干旱和台风等极端天气的增加。哪里可能发生干旱,哪里就会有更多的干旱,哪里就会有更多的洪水。山火、极端干旱、洪水都是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现象。
科普知识手抄报资料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需要使用简报的场合越来越多,简报是单位领导对一些问题做出决策的参考依据之一,也是单位推动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拟定简报真的很难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篇15月12日是我国第九个“防灾减灾日”, 为提倡减灾从身边做起,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动员社区的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同时加强防范和应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和技能。新街口街道北门桥社区于5月9日下午,组织了近80余位居民在社区三楼活动室,开展了以“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为主题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中,北门桥社区防震减灾宣传员利用社区远程教育平台,播放了相关地震抗灾宣传教育片,并向参加人员详细讲述了地震的防御与减灾、地震波的类型、地震震级大小等地震基础知识,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和介绍了国内外各种灾害的情况,以及减轻灾害的重要方法。从灾前的必要准备、震时的避震应注意的事项、灾后如何进行自救互救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社会公众防灾避灾常识。
随后,在“防灾减灾知识有奖竞答”互动环节中,居民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回答对的居民还领取了社区精心准备的小礼品。
通过此项宣传活动的开展,积极营造了浓厚的“防灾减灾日”宣传氛围,并调动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强化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使防震减灾知识得到了大力普及,为促进我社区居民安全意识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篇2按照中国气象局和黑龙江省减灾委关于做好2017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要求,黑龙江省气象局紧密围绕活动主题“减少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城市”,提前准备,精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
一是制定科普宣传活动方案,组织全省各级部门围绕提升城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增强城市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等,开展主题鲜明、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多角度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利用新媒体向公众主动推送各类科普信息,在微博“龙江气象”上发起防灾减灾日科普征文、答题活动。
二是依托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基地,突出部门特点,加大向公众开放力度,开展特色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加快推动全省5个防灾减灾科普示范社区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气象科普基础设施综合能力。
三是近日省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卫东做客省zf政务访谈栏目,就有关城市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现代化建设等内容,在线进行权威解答,为公众解疑释惑,传递气象声音。
四是气象与多部门联合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发放科普资料、展板宣传、专家讲解、问卷调查、现场体验等多种形式,力求活动更“接地气”,深入了解公众防灾减灾需求,进一步提升科普宣传活动效益。五是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强对科普的集约和整合,在省局网站等开辟科普专栏,吸引公众线上线下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科普宣传氛围。
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篇3为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辖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在第四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嫩江镇警民社区在社区繁华地段开展了“5.12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日”宣传活动。
在接下来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将以摆放展板、入户走访、发放宣传单、粘贴标语、设置宣传台、组织居民学习等各种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活动。活动号召社区每个家庭、每位成员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关注身边的各类灾害风险,增强防范和应对灾害风险的意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心里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良好的防灾减灾社会舆论氛围。
今年“5·12”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为紧紧围绕此次主题,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强化居民日常自救技能。近日,我局组织区气象局、红十字会、人防办、消防中队、柴桥派出所、驻北仑92058部队3分队等单位在柴桥街道瑞岩社区开展综合性“5·12”防灾减灾活动。
首先,由居民代表向大家宣读了家庭防灾减灾的倡议书,提醒大家平时就要有防灾减灾意识,储备必要的生活、减灾物品,做到灾害来前有备无患。
然后,宣传活动通过有奖问答的方式,以学习的内容为基础,居民们踊跃参加,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现场进行了详细讲解和示范,手把手地教大家心肺复苏术的技巧和要领,把握“黄金4分钟”。
最后,消防中队还向居民们演示了家庭灭火器的操作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家庭的自我救援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营造了良好的防灾减灾氛围,增强了社区居民的综合防灾能力,使居民们对“5·12防灾减灾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进一步推进我区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各街道(乡镇)正在陆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
5月9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琼姬墩社区首次警民恳谈会在居委会召开。来自社区物业公司、居民、社区民警、居委会等方面的人员共15人参加了此次恳谈会。
恳谈会上,社区民警首先向居民们通报了近期社会治安方面的一些情况,并介绍了一些防范电话和网络的技巧,并指导如何成立社区的治安巡逻队伍等事宜。
社区居民们就自己关心的社区安全等问题,也纷纷畅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居民们反映最多的就是社区养犬的问题。社区内存在着不文明养犬的行为,比如不办理养犬证,出门时不牵住爱犬,使犬只对行人造成安全隐患等。社区民警根据居民反映的情况,督促物业公司做好居民养犬日常管理和情况统计,接下来将根据统计情况由社区协助派出所共同做好违规养犬查处工作。
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警民在交流畅谈中,也就一些基本的逃生技能进行了介绍补充,提升了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指出了很多防灾减灾错误操作方法。
此次恳谈会持续了两个小时,居民们与社区民警面对面沟通,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警民携手,共创社区平安。
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篇45月13日是我国第x个“防灾减灾日”,洛阳市在洛龙区举行了防灾减灾消防安全综合演练,也拉开了“5.12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的帷幕。
由于洛阳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属自然灾害多发地区。20xx年以来,洛阳市因自然灾害造成1025万人次受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洪涝、风雹等灾害呈现强度增大的趋势,洛阳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为增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技能,市民政局组织开展了“国家5.12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
从5月13日开始,洛阳市减灾委、洛阳市民政局围绕“科学减灾、依法应对”这一主题,组织由各县(市)区和市民政、国土、水务、农业、卫生、气象、公安消防、地震、科协、红十字会等29个市减灾委成员单位参加的宣传教育活动。此次活动,除了悬挂横幅、宣传板报、张贴挂图、发放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资料等传统宣传外,还利用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媒体制作防灾减灾公益广告7期,洛阳移动通信向公众发送防灾减灾日主题公益短信70条。
宣传周期间,还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设施和场所,在洛阳市科技馆、洛阳市科普馆、洛阳市博物馆、洛浦公园大型避难场所开设了防灾减灾专区,开展防灾减灾基本知识技能学习体验活动。同时,针对暴雨、城市内涝、大风、滑坡、泥石流等易发灾害可能带来的'威胁,重点对洛阳机场、洛阳火车站、洛阳火车东站、龙门高铁站、汽车站、城市桥梁隧道、各级学(院)校、各大医院、各大型商场等重点部位进行隐患大排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治或限期整改。
今年洛阳市的“5.12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规模空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将会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面群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洛阳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
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篇5今年5月12日是第x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桂林市象山、秀峰、x星、叠彩等4城区及市直有关部门走上街头,开展以“科学减灾,依法应对”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通过向广大市民发放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资料,现场进行应急救护知识模拟教学、防火知识讲解,以及防灾减灾应急演练等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市民防灾意识和急救技能。
“如果在灾害中伤到手臂、脚这些部位,应该怎么利用身边物品做应急处理呢?”在x星区社山桥社区,市红十字会专家现场讲解应急救护知识,吸引了数十名社区居民。
“最近桂林遭遇的暴雨、冰雹等灾害蛮多,近几年国内外也不时发生地震灾害,学习一些防灾减灾知识很有必要。”居民张先生说。他告诉记者,以前以为遇到突降冰雹,要开车加速离开,现在看来是错了,车速越快冰雹砸下来的威力反而越大,应该降低车速,尽量停在地下车库或者背风地方,以免车被冰雹砸坏。
当天,4城区宣传现场活动丰富多彩。x星区开展了防灾减灾应急演练、防火知识讲解等;秀峰区丽君社区举行小型联欢会,社区“能人”将防灾避险知识编成山歌,让大家既得到,又学到了知识。
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篇6广州民政局救灾处处长陈忠文11日称,由于广州属沿海地区,目前主要面临的自然灾害是台风和洪涝。20xx年因自然灾害造成26万人口受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暴雨等灾害呈现强度增大的趋势,广州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5月12日是中国第x个“防灾减灾日”。广州市减灾委员会、广州市民政局等部门当天举办了20xx年广州市“5.12防灾减灾日”大型公益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
广州民政、国土、水务、农业、卫生、气象、公安消防、地震、科协、红十字会等广州减灾委成员单位,围绕“5.12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展现场咨询活动。除了发放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资料外,现场还利用橙色烟幕和搭建充气帐篷模拟火灾逃生现场,进行消防应急疏散演练,还请志愿者和社工向民众示范医疗急救措施,增强广大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吸引了近200多人参与活动。
陈忠文表示,去年,广州频繁遭遇暴雨、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特别是增城、从化“5.23”特大洪涝灾害给广州市造成了严重影响。广州各级民政部门向受灾地区发放救灾物资共计178078箱(件),价值573.875万元;发放各类救灾补助资金874.72万元;完成217户因灾“全倒户”灾后房屋重建工作,维护了灾区社会稳定和灾民基本生活。
陈忠文表示,近年来,广州民众救灾防灾意识的不断加强,但是由于广州地处海陆结合部,自然灾害相对频繁,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时有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台风、暴雨等灾害更是呈现强度增大、数量增多的趋势,广州防灾减灾任务依然艰巨。
据了解,近年来,广州分批完成了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3459名灾害信息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任务,实现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提出的“每个社区(村)至少要配备1名灾害信息员并进行培训”的工作目标。同时,广州与市气象部门密切协调,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免费发送至各级灾害信息员及灾害管理工作人员,为提前做好自然灾害防御工作打下基础。
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篇7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根据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丁栅中心学校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一、5月4日,学校利用学生家长会的机会,由姜建忠副校长向全校的学生家长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姜校长着重围绕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防溺水、传染病预防等方面作了介绍,努力提高全体家长的防灾减灾意识,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保障学生的安全。
二、学校自去年创建市人防教育示范学校以来,开辟了人防宣教室。在这次防灾减灾系列活动中,利用学校人防宣教室,组织学生观看防震减灾教育片以及防震减灾系列,向学生介绍简单的人防民防器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防知识,学习相关防震减灾技能,效果明显。
三、各班开展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各班利用班队课时间组织开展了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充分利用了现代多媒体设备,学生参与积极。
四、举行应急逃生演练。5月7日下午组织一次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应急逃生演练。学校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制定了详细的演练预案,召开了学校行政会议、全体教师会议、班主任会议等,对整个演练活动进行了精细的布置,对个别安全隐患突出的部位和场所安排专人监管,对演练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段制定详细的安全防范措施,严防各种事故的发生。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演练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还决定从5月份开始,每周一升旗仪式学生集合都要运用疏散演练的方式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逃生的技能。
五、出好一期主题宣传黑板报。学校利用宣传栏制作了防震减灾专题板报,分别有交通安全、预防溺水、人防、民防四个主题,内容丰富全面。各班还以班为单位出一期防灾减灾专题教育宣传黑板报,向学生介绍各种安全教育知识,努力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
六、家校联系共筑安全防护网。天气渐暖,很快将进入夏季,今后一段时间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时期。为此学校借5.12防震减灾日系列活动的契机,给每位学生家长下发了“预防溺水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给家长的一封信,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防溺水教育工作。同时,还要求学生及家长共同签订嘉兴市预防溺水承诺书,组织学生进行“预防溺水珍爱生命”大型签名活动。在校门口显眼的位置悬挂了预防溺水的警示牌。
七、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学校由分管领导和总务处组成专项检查小组,对教学楼、食堂、实验室、体育设施、楼道、车栅等公共建筑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保障工作,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将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校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篇8在全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即将到来之日,临沭县严格贯彻各级通知精神,在全县中小学校掀起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师生防灾减灾能力。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活动。各学校通过学校网站、学校云平台、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形式,向学生宣传普及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各类自然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措施,切实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主题活动作为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安全和谐校园建设,努力营造全体师生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
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各学校通过组织“防灾避险”专题培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防震、交通安全为主题的防灾壁避险基本常识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防灾减灾展览或应急避险演练专题影片;倡导学生阅读关于防灾减灾书籍、分享避险经历;开展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等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技能普及活动,努力增强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护自救的基本技能。
深入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各学校结合各自实际,积极组织人员对学校教学楼、厕所、食堂、学生宿舍、实验室等学生聚焦场所进行了重点排查,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对发现的风险隐患,落实责任,立即取防范措施,及时消除隐患。
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演练活动。各学校针对各自潜在的灾害风险特点,积极争取消防、地震等部门的支持,完善演练预案,周密安排演练程序,组织开展了以防火、防地震等为主题的防灾演练,不断提高学生应急避险技能。
据统计,目前全县各中小学校已累计开展防灾减灾演练130余次、参与师生达9万余人,消除安全隐患10余处,开展安全防灾壁避险基本常识教育活动2000余班次,共有10万人次观看了应急避险演练专题影片。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师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简报 篇9为让全校师生掌握基本的应急避险技能,保障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提高学校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的减灾能力,全面增强师生的防灾减灾观念,切实提高师生的避灾自救能力。在“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丁嘴中心学校开展了以“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一、大力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利用国旗下讲话,加强宣传,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以“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防灾减灾专栏、板报、黑板报等,深入浅出地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
二、通过发放告家长书,联合家长、社会力量,配合学校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三、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布置“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明确活动目标、活动措施、方法步骤等,确保活动有人抓,不脱节。
四、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练。在抓好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各校要针对防震、防火、交通、溺水、拥挤踩踏、突发公共和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雷击、地震等气象和地质灾害事故发生的规律与特点,开展一次以上全校性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练。
五、认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活动期间,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校舍、围墙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地质、地理条件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写一篇观测天气的周记四百五十字左右
一、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二、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三、历年环境日主题
14年:只有一个 地球
15年:人类居住
16年:水,生命的重要
1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
1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们的地球、家园、居住地
19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环境污染概述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有各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如果冰川全部融化,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你可以和大家科普一下吗?
2007年,我国气温继续攀升,全国平均气温达10.6℃,比常年(9.3℃)偏高1.3℃,超过此前全国平均气温最高的2006年,成为近57年来最暖的一年。
编者按:气象话题正在和全球气候一起日益“升温”。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都需要气象工作提供强大支撑。
本版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中国气象,特编发这组报道,解析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取得的显著成效及不懈努力。
在2007年这个“气候变化年”,我国平均气温创下1951年以来最高纪录。与此同时,特大暴雪、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频繁发生,多个气象历史纪录被刷新。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发生的频率、强度明显增加,给气象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怎样更准确?北京奥运气象服务怎样更精细?气象预警信息和知识怎样“进村入户”?2008年,这三道难关尤其需要中国气象工作者合力攻坚。
千方百计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的研究
灾害偏重,损失却较小,这是2007年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个突出特点。全国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与上年相比减少567人;据气象部门统计,2007年有8个台风登陆我国,比常年平均还多1个,但严重台风灾害仅造成76人死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的一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91年以来最少。
“这得益于、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各地各部门的精心组织和疏散,近几年对防灾减灾的工程性投入等。”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于新文说,“气象部门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7年,气象部门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把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次天气过程不放过”,千方百计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2007年,全国24小时的晴雨预报和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2.1%和1.9%,中央气象台台风路径预报达到历年来最高水平。
“不过,总体上我国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报预测水平还不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气象监测能力还不适应预报预测和服务的需求,一些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由于监测站网的密度不够,往往捕捉不到,以至于漏报;一些灾害性天气客观预报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一些重要天气气候形成的机理认识还很有限,特别是短时临近灾害天气预警预报能力还比较弱。
据介绍,2008年,气象部门将继续千方百计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作为立业之本、重中之重,从发展数值预报、完善观测系统、推进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大力发展气象预测预报业务,编制数值预报业务发展规划,实现我国自主研发的T639数值预报系统业务化,改进中国区域中尺度降水数值预报,提高台风数值预报能力,尽快建立全国突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系统业务平台;科学发展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等。
此外,中国气象局将组建气候变化中心,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合力,进一步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新挑战。
举全国气象部门之力,为北京奥运提供精细气象服务
8月8日到8月24日,奥运盛会将在北京举办。此时正值北京雨季,天气复杂多变。
“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的特点是六个字——高要求、高难度。”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北京市专家顾问团顾问吴正华说,按国际奥委会要求,奥运气象保障必须提供每隔数小时连续滚动、具体到场馆的天气预报。北京汛期雷雨等灾害性天气比较多;往年的气象资料显示,每隔两三天就有一次降水,与最近四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相比,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的总降水量是最大的,降水日数是最多的。
能否将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盛会,“高要求、高难度”的气象保障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中国气象局制定行动和实施方案,取措施重点解决奥运气象服务相关科学技术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赛事服务问题,全力备战奥运气象服务。2006年和2007年,全国气象部门连续两年开展了奥运气象服务演练。
“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需要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我们将举全国气象部门之力,全力以赴做好奥运会和残奥会气象服务。” 郑国光说,气象部门将加强气候背景分析,为完善奥运组织和应急保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高温、高湿、暴雨、雷电、冰雹、大风、台风、雾、霾等奥运高影响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重点做好奥运会开闭幕式中短期和短时临近预报以及人工消云减雨试验,确保珠峰奥运圣火展示、奥运火炬传递、各项奥运赛事气象保障服务的圆满完成。做好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和奥运公众气象服务,为奥运会各项活动和全体奥运参与者、全体市民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
“我们永远不可能摆脱预报的不确定性,但是可以努力减少不确定性。”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建捷说,“在奥运期间,让用户第一时间获得科学、有用、易懂的气象信息——我相信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拓宽发布渠道、加强科普宣传,让气象预警冲过“最后一公里”
气象等部门近年来努力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不畅通的难题。2007年,中央气象台共发布警报75次,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共发布预警信号3350次、警报691次,公众拨打信息电话达数百亿人次,12亿人次接收到预警短信。全国设立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7.3万块,建立了海洋气象预警电台,推进新一代气象预警信息卫星广播系统、手机短信预警小区广播系统和农村有线广播前端接收机等现代化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
然而,我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发布时效和覆盖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加快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建设国家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全面推进省级移动气象台和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气象预警信息卫星数字语音广播系统和气象预警信息手机小区广播发布系统,还将完成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组建。
此外,针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不够,面向农村广大农民的宣传尤为不足,群防群控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气象部门将加强科普宣传,加快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和面对中小学及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建立中国气象科普网,继续与教育、科技、建设、铁路、农业等部门合作,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科普知识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公交、进列车活动。
“气象预警信息和科普知识同时‘进村入户’,才能使气象预警冲过‘最后一公里’瓶颈,在有效时间内到达用户手中,并使用户能够及时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矫梅燕说,“这对防灾减灾,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进口普卫 欣天 猫
地球的两极被厚厚的冰川覆盖,如果融化了,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那么你知道海平面会上升多少吗?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沿海国家会被淹没吗?
目前因为全球变暖,冰川和两极冰盖融化造成海平面每年大约会上升4.8毫米,而如果世界上所有的边都融化,那么海平面会提高65米,所以海拔低于这个高度的国家和地区都会被海水淹没,水城也许在七年之后会变成类似亚特兰蒂斯一般的存在,而英国伦敦最著名的大笨钟大概以后只能在水中敲。埃及的金字塔也将会被淹没,几千年的历史湮灭在茫茫洪水中。韩国、日本以及中国的沿海地区也都会被淹没,数亿人无家可归。特别是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全国80%的人口都集中在沿海地带,同时山脉会形成岛屿,澳大的建筑也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露出水面。但是如果你生活在非洲,那么这对你来说也许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那里大部分的地区不会受到海平面的影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里是安全的。
沿海城市被淹没只是这次灾难中最不起眼的一件事,因为世界将失去90%的淡水冰川,融化后的冰水会与海洋里的海水混合,大量的淡水会稀释海水中的盐分,破坏海洋的生态环境,一些习惯了在盐水中生长的植物和动物都会灭绝,同时吸收后的海水因为自重的原因也会影响到洋流,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气候,没有从赤道附近带来的温暖海水,很多地区的气温都会急剧的下降,这也会影响很多地区的降雨量。
非洲沙漠开始大量的降雨,成为新的丛林,而曾经气候湿润、温度适宜的地区却有可能变得干旱,农业遭到破坏。冰川的融化也会减少地球对阳光的反射,太阳将会从海洋中蒸发更多的水蒸汽,这些水蒸汽形成云聚集在空中,形成一场又一场的大暴雨,洪水将会肆虐很多地区。同时,两极冰川中还含有很多的有毒物质以及一些远古。在这场灾难中,很多物种都无法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造成灭绝。但是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两极最古老的冰心已经存在的150万年,它保存了地球的气候信息,但是如果气候一直这样恶化,那么根据科学家们的预计,5000年后,两极的冰川将会彻底融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